我们都听讲过孟母三迁的故事,为什么要三迁呢?现在的社会流动性很大,我们的迁移是因为什么原因呢。我想其中有一点就是为了孩子的上学,学区房为什么价格高,僧多粥少、饥饿营销、二八定律,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就读的学校和别人的有本质差别时,内心又会是什么想法呢。当前社会大环境下,无法逃避的事实。好,温习一下孟母三迁的故事。
孟子,名柯。战国时期鲁国人(现在的山东省境内)。三岁时父亲去世,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。
孟子小时候很贪玩,模仿性很强。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,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。母亲认为这样不好,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,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。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,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。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。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,心里很高兴,就不再搬家了。
有一天,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,孟母正在织布,看见孟子逃学,非常生气,拿起一把剪刀,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。孟子看了很惶恐,跪在地上请问原因。孟母责备他说:“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。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,再连成一尺,再连成一丈、一匹,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。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,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。你如果偷懒,不好好读书,半途而废,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。“
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,深感惭愧。从此以后专心读书,发愤用功,身体力行、实践圣人的教诲,终于成为一代大儒,被后人称为“亚圣”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人应该接近好的人、事、物,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,也说明环境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。
我们不对故事的真实性做妄评也不讨论后人的美化等,学习自然是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,如果你非要鸡蛋挑骨头,欲之加罪何患无辞呢,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环境对孩子心智的影响,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个体差异性,小时候心智不成熟时主要以模仿为主,所以孟子小的时候是正常儿童,会模仿说明有学习的能力,模仿力越强当然学习能力就越强,这就是天分,既然有模仿能力,当然在没有别人指点的情况下,自己又没有分辨能力,好的坏的就都学会了,所以为什么会出现正道歧途。家长难逃其咎。
在孩子小的时候,我们都知道提供好的环境提供好的物质,但是身心培养是重中之重,我不曾一次看到父母对孩子的宠幸,在事实面前选择百分百相信自己的孩子,这让人又想起了从小偷根针长大偷根金的故事。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,一定要多方面收集信息,如果只听信于一方,必然会有所偏颇产生误解。当下的社会环境下,信息量巨大,一些毒视频毒鸡汤洗脑的文字,不但对成人有心智影响更让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遭受荼毒。所以在提供物质的同时,要了解孩子的周遭环境,与什么样的同学交往,去哪里玩,看什么书,对手机电视的依赖程度,要制定量化表。否则无法把控。事出有因有付出有产出,做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需要认真的对待,不可记糊涂账。